春節(jié)一年一度,今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就地過年”。為了防疫大局,年年都會高度繁忙的春運,客流少了大半,千千萬萬“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人,選擇了不回家。
“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這一句話,道盡故鄉(xiāng)之于每個人的意義,“吾鄉(xiāng)”不是一個地域概念,而是一個情感概念,是心的安定,是心有歸處,心有所依。就地過年,不是不過年。如果說,“就地”是地域上、行程上的安排,是因為疫情防控的客觀需要而發(fā)出的倡議;那“心安”則是“過年”的內(nèi)核,是主觀上情感需求的滿足。“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就是要通過“心安”讓“就地”人的有過年的味道,讓異鄉(xiāng)有故鄉(xiāng)的溫暖。
中國人與家、與故鄉(xiāng)最深層的情感聯(lián)結(jié)方式,就是過年;中國年的全部意義,就在于團圓。中國的春運之所以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周期性人口遷徙,就是因為每一趟返鄉(xiāng)的旅程都向著團圓而去,都是情感的回歸,就是因為“回家”兩個字,在中國人心里,有著千斤般的分量。正因為這樣的執(zhí)念,“春運母親”胸前懷抱嬰兒、身后背起比人還要高的行李也要回家,無數(shù)打工者通宵排隊、艱難輾轉(zhuǎn)也要回家,每一個在外漂泊的游子連夜收起行囊,再苦再累也要回家。
通訊員 張芹 攝
過一個不回家的年,很多人的選擇很艱難,但也很堅定。抗擊疫情的大戰(zhàn)大考,每個人都曾參與其中。尤其是經(jīng)歷過關(guān)閉交通、居家抗疫的湖北和武漢,人們都明白減少流動對于疫情防控的作用,都懂得今年的“不回”是為了更好地團圓。但是這不等于說,過年不返鄉(xiāng),放棄期盼已久的團圓,不是一種不得已的遺憾。提倡就地過年,就要正視響應(yīng)倡議的人在情感上的付出,感謝他們?yōu)榭挂叽缶肿鞒龅姆瞰I和犧牲,讓每一個選擇留下的人也能有滋有味,讓每一份鄉(xiāng)愁,每一份悠長的思念,每一份對父母、對兒女的牽腸掛肚有處安放。
通訊員 ?羅敏 攝
我們看到,為讓就地過年的人感受到“暖在身邊”,很多企業(yè)送出了真金白銀的“留崗紅包”,很多項目工地上都貼上了窗花、掛上了燈籠、拉起了網(wǎng)線,城市里更多文化場所免費開放,“花式留人”花樣多多。這種情感上的考慮,這種“人心”上的工作,不是錦上添花、可有可無,不是高要求,而是一種必須。甚至可以說,如果僅僅停留在倡議大家“非必要不返鄉(xiāng)”,那就只做到了“就地”,沒有做到“過年”。
就地也能過好年,歸結(jié)到到一句話,就是將心比心。從“心”出發(fā),將心比心,就能以“家”的方式去溫暖不回家的人,就能從“故鄉(xiāng)”的角度去撫慰在異鄉(xiāng)的人,就能有更多的細節(jié)考慮,更多人性化的措施,就能對就地過年的人的體恤和幫助,更貼心、更周到,更有人情味。
要過年了,感謝每一個不回家的你。愿每一個想家的人,都有一份如家的暖在身邊。
來源:?荊楚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