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雙目失明的吳炳堂老人
他是邱少云、黃繼光的親密戰(zhàn)友,也是從上甘嶺那場被稱為“絞肉機戰(zhàn)役”中幸存下來的戰(zhàn)斗英雄!大半個世紀過去了,而對于崇陽縣已年逾九旬的抗戰(zhàn)老兵吳炳堂來說,他的英雄事跡卻鮮為人知!
元月8日,在崇陽縣銅鐘鄉(xiāng)大嶺村7組的一戶農舍里, 記者 見到了吳炳堂老人,他雙目已經(jīng)失明,如今佝僂著身子,伴在火灶旁,靜靜地坐著,布滿皺紋的臉上可以看得出歷經(jīng)無數(shù)滄桑。若不是他的老伴拿出一大捧的軍功章在 記者 面前時,一般人很難想象這位老人就是在赫赫有名的上甘嶺戰(zhàn)役幸存下來的戰(zhàn)斗英雄。
記者 看到,在一本泛黃的退伍證上寫著“吳炳堂,出生時期:1926年10月。籍貫:湖北崇陽,志愿兵15軍45師135團三營機炮連步機槍手”署名蓋印為“國防部長彭德懷”。另外, 記者 數(shù)了一下吳炳堂老人的勛章:他共榮立二次三等功,榮獲一枚“金日成”獎章,4次嘉獎通報。吳炳堂的老伴黃秀珍告訴 記者 ,丈夫今年已整整90歲,兩年多前雙目已經(jīng)失明,其實他還遠遠不止這些勛章,有一些因為在“大躍進”年代,因為家里糧食緊張,當時迫于無奈,家人當時說“救命要緊!”曾拿過一些勛章跟別人換過口糧,還有一些證書也是兒女們小來弄丟了,最后剩的這些是她在整理丈夫的東西時無意發(fā)現(xiàn)的,于是一直壓在箱底珍藏下來。
吳炳堂的老伴拿出珍藏的軍功喜報!
不忍回首的記憶:鐵血上甘嶺
1951年2月,25歲的吳炳堂響應號召,積極報名參軍,終于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志愿軍15軍45師135團的一名光榮的戰(zhàn)士。而這支英勇的部隊先后參加了抗美授朝四次戰(zhàn)役,最為著名的上甘嶺戰(zhàn)役讓45師一戰(zhàn)成名!
吳炳堂說,由于上甘嶺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但是地型特別狹小,只有597.9和537.7兩個高地,中國軍隊最多只能夠放兩個連在上面。 597.9高地由東北和西北兩條山梁組成,好象英文字母V,又像是個三角形,所以又被部隊形象地稱之為三角形山,共分為十二個陣地,東北山梁上依次是2號、8號和1號陣地,2號陣地的左前方有個小山梁,上面就是整個高地的最前沿11號陣地;西北山梁上依次是6號、5號、4號和0號陣地;高地主峰則是3號陣地,主峰前面的突出部是9號陣地,9號陣地的右后方是10號陣地,左后方是7號陣地。其中9號陣地是主峰的門戶,位置非常重要。防守上甘嶺這些陣地的正是自己服役的志愿軍15軍45師135團,自己就駐扎最為重要的9號陣地。
1952年 10月14日凌晨4時,美軍突然對597.9和537.7高地實施猛烈轟擊,使用了火炮、坦克和飛機,火力密度高達每秒落彈六發(fā)。如此猛烈的炮火,使得在坑道中的志愿軍戰(zhàn)士覺得簡直就像是乘坐著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顛簸,強烈的沖擊波震蕩著坑道,不少人牙齒都磕破了舌頭和嘴唇,有幾位戰(zhàn)士被活活震死!吳炳堂當時覺得自己的五臟六腑都要吐出來一樣,每每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都覺得自己是從地獄里走了一趟。
吳炳堂的士兵證
浴血奮戰(zhàn):身邊無數(shù)戰(zhàn)友倒下了
吳炳堂說,自己那時是步機槍手,使用的大部分都是蘇聯(lián)援助的武器。如馬克辛重機槍火力雖猛,但槍體笨重,結構復雜,又需要加水冷卻,使用極不方便。捷克輕機槍射擊精度高,但卡殼率較高,需要不斷抹油維護保養(yǎng),也不適應激烈的戰(zhàn)斗。蘇式輕機槍火力猛,但射擊時彈匣轉動聲響大,夜戰(zhàn)中容易暴露目標。蘇式五零沖鋒槍槍體輕便,射擊速度快,但彈匣容量小,轉眼之間子彈就消耗完了。
吳炳堂說,志愿軍守備部隊依托被炮火嚴重摧毀的陣地英勇堅守,戰(zhàn)斗之頑強可謂史無前例,敵人的攻擊連連被擊退,成片的尸體堆積如山,敵軍只得呼叫航空兵火力支援,美軍出動了二十余架B—26轟炸機投擲凝固汽油彈,陣地成為一片火海,身邊的泥土就象炒熟
了似的,燒成白色,異常滾燙。但戰(zhàn)士們全然不顧這些,浴血奮戰(zhàn)!最前沿的8號陣地只剩下三個傷員,無力再戰(zhàn),正準備退入坑道,卻被已經(jīng)沖上陣地的韓軍一挺機槍壓制在離坑道口十余米處,這挺機槍附近正巧是因多處負傷而昏迷的戰(zhàn)友孫子明,他被槍聲驚醒,看到這情景,大吼一聲撲了過去,韓軍的機槍手猝不及防被嚇得魂飛天外,掉頭就逃,孫子明剛想把機槍掉過頭去射擊,另外一股十多個敵人已經(jīng)涌了上來,他見來不及開火,一把抓起身邊的三顆手榴彈,朝著這股敵人撲去,與敵同歸于盡,孫子明也就成為在上甘嶺戰(zhàn)役中與敵人同歸于盡的三十八個勇士中的第一人!
令志愿兵戰(zhàn)士想不到的是,可恨的敵人在后來的戰(zhàn)斗中竟然使用了細菌戰(zhàn),一些虱子到處都是,爬滿戰(zhàn)友的全身,令人癢得要命。由于敵人密集的炮火切斷了中國軍隊的后勤供應線,前線部隊常常斷糧斷水,有時一天只有一塊肥皂大的餅干,有時是三、四天都沒有吃的!他們不得不到陣地上找些被炮火削下來的松樹枝來咀嚼充饑!
吳炳堂還留著一些軍功章
親眼目睹黃繼光的遺體:胸前一個大洞
“實在慘烈啊!陣地上隨手抓把土,里面竟有二三十塊彈片,隨便找一截一米長左右的樹干,里面有上千個彈頭!”
最后蘇醒過來的吳炳堂發(fā)現(xiàn),整個陣地上僅剩下三名幸存者:一個雙腿被炸斷,右臂被炸殘,另一個被炸的雙目失明,雙耳炸聾,而吳炳堂自己左腳踝被子彈擊穿,背部也中彈負了重傷,至今還殘存彈片!
令吳炳堂記憶猶新的是戰(zhàn)友黃繼光舍生取義的一幕。
這是朝鮮頒發(fā)的軍功章
在自己旁邊的0號陣地上,135團六連僅存16個人,在對四個子母堡的爆破中,三個爆破組都沒能接近地堡,在途中傷亡殆盡了。還剩下營參謀長張廣生、六連長萬福來、六連指導員馮玉慶、營訊員黃繼光、連通訊員吳三羊和肖登良。后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不過黃繼光沒有喊出那句后來電影中出現(xiàn)的熱血沸騰的口號:讓祖國人民等著我們的好消息吧!他們炸掉了三個地堡,付出的代價是吳三羊犧牲,肖登良重傷,黃繼光爬到最后一個地堡前的時候全身也已經(jīng)七處負傷。他爬起來,用力支起上身,向戰(zhàn)友們說了句什么,只有指導員馮玉慶省悟了:“快,黃繼光要堵槍眼。”犧牲后的黃繼光全身傷口都沒有流血,地堡前也沒有血跡——血都在路途上流盡了。當天戰(zhàn)斗結束后,吳炳堂和幾位幸存的戰(zhàn)友一齊來到黃繼光的遺體前久久默哀!烈士的胸前一個大洞,軀干形同焦炭!
退伍后的吳炳堂謝絕了組織安排的工作,他申請要求回到老家。先后當過村里的民兵連長、貧協(xié)主任和村支書記,但是他從不向別人提及自己往昔的戰(zhàn)功,即使家庭生活十分困難時也從不向上級提半點要求。
采訪結束后,當 記者 問及老人還有什么話要說時,吳炳堂老人只說了一句:“人在陣地在!上甘嶺的精神不能丟!”
特約 記者 甘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