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四溢鬧春耕,、農機隆隆耕沃土,,眼下的崇陽縣肖嶺鄉(xiāng)一派春潮涌動,。新時代的“新農人”懷揣著對故土的厚愛,,在這片熱土上演著一場傳統(tǒng)農耕與現代科技交融的變革,,勾勒出新時代“新農人”的田園夢,。
宋關甫、黃微:山野飄出野茶香
地處臺山水庫腳下的肖嶺鄉(xiāng)泉陂村有一處連綿起伏的茶山,,每年春季采茶時節(jié),,茶農們頭戴草帽,腰挎竹簍,,手指在翠綠茶壟間翻飛如蝶,,鮮嫩的茶芽簌簌落入簍中。春風吹過,,茶香裹挾著山間濕潤的霧氣撲面而來,,勾勒出一幅生機盎然的“采茶春景圖”。
宋關甫和黃微夫妻倆目前經營的380畝茶園,,是一片野生茶場,。“由于野茶是多品種混雜種植,,茶葉品相一般,,產量也相對較低,如今經營野茶樹的越來越少了”,。據宋關甫講述,,早在20世紀60年代,這里便是集體所有制的茶場,,自己的父輩也曾在茶場工作,,后來茶場幾經市場化改制,2011年,,夫妻倆承包了這片茶場,。雖然茶場管理方幾經變化,但種植的一直是雜糅的野生品種,。
夫妻倆深知,,種植單一品種的高檔茶,可以賣出更好的價錢。但從父輩那里,,他們不僅學到了制茶工藝,,更學到了錘煉技藝、傳承匠心的難能可貴,。在“變與不變”中,,夫妻倆選擇沿用野生品種,利用好大自然賜予的自然鮮香,。宋關甫說:“由于這里的野生茶沒有受到過多的人工干預,,所以形成了獨特醇厚的口感,香氣持久,。同時,,野茶也富含多種營養(yǎng)成分,具有很高的飲用價值,?!?/p>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綠色,、生態(tài),、健康茶品的追求,野生茶在口感和品質上的優(yōu)勢愈發(fā)明顯,,傳統(tǒng)的制茶工藝在這里得到了傳承和發(fā)揚,,從鮮葉采摘、萎凋,、殺青,、揉捻到干燥,每一道工序都凝聚著夫妻倆的智慧和心血,。精心制作的野生春茶,,香氣清高悠長,滋味醇厚回甘,,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今年春茶開采后就陸續(xù)有茶商上門收購,,頭茬春茶收購價都在每斤400元左右,,基本上采摘完就被收走了?!彼侮P甫說,。
雷志超:黃精變“黃金” ?增收有“良方”
近年來,崇陽縣大力發(fā)展以黃精等中藥材為主的農業(yè)特色產業(yè),,已建成標準化黃精種植基地8.3萬畝,,通過“林藥康旅”四位一體發(fā)展模式,,正在形成從種質保育到康養(yǎng)旅游的全產業(yè)鏈閉環(huán)。崇陽縣肖嶺鄉(xiāng)白馬村的雷志超從事黃精種植,、加工已有九個年頭,,九年間,雷志超見證了崇陽黃精從零星種植到多元產業(yè)鏈發(fā)展的華麗升級,。面對市場的快速發(fā)展,,如何嚴控工藝,產出高品質黃精產品,,是雷志超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雷志超的黃精生產車間內,各類黃精篩選,、烘干,、切片等設備一應俱全?!盀榱俗屧O備發(fā)揮出最大的價值,當時特意去安徽池州學習了制作方法,?!崩字境瑢⒃谕獾貙W到的技術和多年的種植經驗結合起來,逐漸探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工藝,,既沿用古法進行“九蒸九曬”,,又最大限度地保留黃精的營養(yǎng)價值。
隨著黃精種植加工技術的日趨成熟,,雷志超牽頭成立的志超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種植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下,,合作社與農戶簽訂合同,,對農戶進行技術指導,包種子,、包技術,、包收購,有錢大家一起賺,,極大調動了農戶種植黃精的積極性,。“合作社解決了大約200位村民的就業(yè),,也為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4萬元”,。雷志超說。
展望未來,,雷志超信心滿滿,。作為崇陽黃精產業(yè)發(fā)展的一分子,,雷志超希望自己的黃精品牌能夠走向全省、全國更大的市場,,用自己的雙手為家鄉(xiāng)的鄉(xiāng)村振興貢獻力量,。
熊杜兵:讓富民產業(yè)開枝散葉
依托崇陽縣肖嶺鄉(xiāng)白馬村的馬蹄產業(yè),熊杜兵賺取了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桶金”,。而種植紅薯,,則是熊杜兵的“致富種子”開花結果的又一富民產業(yè)。與先種植后加工不同的是,,熊杜兵的紅薯產業(yè)卻是“先加工后種植”,。
2020年,熊杜兵與生意伙伴合資建設了年產能500噸的淀粉及淀粉制品生產線和百噸級保鮮庫,、通風貯存庫和分揀,、清洗等設備設施。公司生產的馬蹄,、紅薯系列產品自上市以來,,獲得新老客戶的一致好評,銷量逐步提高,,2024年,,公司年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耙郧暗募t薯大部分是收購的,,品質參差不齊,我就想著是否能讓附近的村民種紅薯,,再由我們統(tǒng)一收購,,帶領大家一起致富”。
經過考察后,,熊杜兵了解到白馬村的沙質土壤正適合種植紅薯,。于是,熊杜兵在自己流轉的土地上先種上100畝的紅薯,,并為村民們提供種苗,,教授種植技術,統(tǒng)一種植標準,,待紅薯成熟后統(tǒng)一收購,。由于紅薯種植對土壤水分要求不高,具有易成活,、病蟲害少的特點,,不僅白馬村的不少村民種起了紅薯,附近幾個村的部分村民也開始種植紅薯,。
家住白馬村的村民熊順國每年都在熊杜兵的合作社內務工,,今年他就在自家地里種了20畝紅薯,。“去年工錢拿到了3萬元,,這回自己種紅薯,,也不愁銷路了?!毙茼槆f道,。
多年的農業(yè)產業(yè)經營讓熊杜兵廣開銷路,也更加懂得抱團取暖,,才能讓產業(yè)越做越紅火,。今年年初,他與白霓鎮(zhèn)油市村,、天城鎮(zhèn)浮溪橋村的農業(yè)合作社達成了馬蹄合作種植協議,,還輸出種植技術,在銅鐘鄉(xiāng)馬橋村建成了150畝貢薯種植示范基地,,讓好產品更好地服務鄉(xiāng)村振興,,讓富民產業(yè)開枝散葉。
全媒體記者:田明 儲璐瑤
一審:熊哲
二審:黃益民 熊曉輝
三審:全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