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3次攻占崇陽縣城
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領導平江起義,組成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五軍(以下簡稱“紅五軍”),彭德懷任軍長,滕代遠任黨代表。8月初,紅五軍揮戈北進,湘鄂贛三省國民黨軍隊按照蔣介石令,打破互不越省界的慣例,對紅軍進行“會剿”①。為打破敵人“會剿”和甩開敵人,保存紅軍實力,彭德懷率領紅軍主力向鄂南通城、崇陽、通山九宮山進發(fā)。8月下旬至11月間,紅五軍采用“欲南先北”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在平江、修水、通城、崇陽、武寧、通山等湘鄂贛邊界山區(qū),開展盤旋式的游擊戰(zhàn)爭,沿途消滅部分民團、警察,搗毀國民黨部分縣、區(qū)政府,建立鄉(xiāng)、村蘇維埃政府和處決反動分子,幫助地方恢復中共黨組織,建立農(nóng)民赤衛(wèi)隊,并決定紅五軍主力到井岡山與朱毛紅軍會師。1929年8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部返回平江,與湘鄂贛邊特委建立起來的邊境紅軍支隊會合整編,紅五軍擴充為5個縱隊。9月2日,彭德懷主持軍委擴大會議,決定紅五軍以縱隊為單位向外游擊,幫助群眾斗爭。黃公略率第一、二、三縱隊留在平江、瀏陽、銅鼓和修水等縣,開展游擊戰(zhàn)爭;彭德懷、滕代遠率主力第四縱隊返回井岡山,鞏固和擴大羅霄山中段的革命根據(jù)地;李燦、何長工率第五縱隊(簡稱“紅五縱隊”)挺進鄂東南,開辟新的革命根據(jù)地。
(一)紅軍一占崇陽縣城
湖北省東南部的通城、崇陽、蒲圻、嘉魚、咸寧、通山、陽新、大冶、蘄春、浠水、黃梅等十幾個縣,周圍700余里。“在地理形勢上,長江天塹橫貫于北,幕阜山脈環(huán)繞于南,介于羅霄山脈、大別山脈和洪湖地區(qū)三大蘇區(qū)之間,我們?nèi)绻刂屏诉@一地區(qū),既可扼控敵人東西、南北交通要道,直接威脅九江、武漢,予湘、鄂、贛三省的政治形勢以強烈影響,又可為聯(lián)絡我各個蘇區(qū)的交通樞紐。因此,在這一地區(qū)開辟一個新的革命根據(jù)地,有著十分重大的政治、軍事意義”②。
1929年9月上旬,紅五縱隊司令員李燦、政委何長工率部隊1000多人、500多支槍,經(jīng)平江,過通城麥市,進入崇陽高枧,與在古市嶺一帶堅持地下活動的中共崇陽縣委取得聯(lián)系,決定攻占崇陽縣城。部隊由袁青當向?qū)В瑥墓攀谐霭l(fā),當晚趕到縣城城郊,選擇攻城地點,守敵毫無察覺。第二天拂曉,第五縱隊突然發(fā)起猛攻,在縣城北門外選擇制高點架設機槍,居高臨下,直射城內(nèi),掩護攻城部隊從西門外架起云梯攻入城內(nèi),與敵展開巷戰(zhàn),激戰(zhàn)4小時,趙玉林中隊除部分人護著縣長逃跑外,全部被殲,紅五軍進入鄂東南首戰(zhàn)告捷。
紅五縱隊進占崇陽縣城后,在縣城休整3天,沒收了縣衙部分財產(chǎn),征收了富豪一些錢糧,為部隊補充給養(yǎng),并將崇陽最大的商戶陳永慶儲藏的1.5萬多斤洋油(煤油)分給老百姓。紅五縱隊離開縣城向通山前進,沿途在崇陽境內(nèi)的白霓、東堡、塘口等村鎮(zhèn)進行革命宣傳,開倉濟貧,深受貧苦百姓的擁護。當?shù)毓まr(nóng)群眾組成歡迎隊伍,一手拿著紅旗,一手拿著自己所用的工具,如裁縫舉著剪刀或尺,木匠舉著斧頭,泥水匠舉著砌刀,農(nóng)民舉著鋤頭,以表示他們是真正的工農(nóng)③;有的送來茶水,有的燃放鞭炮,熱烈歡送紅軍。銅鐘佛嶺的程廣文等10多名青年就是這次加入到紅軍隊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二)紅軍二占崇陽縣城
1929年9月中旬,以游擊姿態(tài)進入鄂東南的紅五縱隊離開崇陽縣城后,沿著幕阜山脈邊緣北麓向東挺進。9月下旬,紅五縱隊奇襲通山縣的橫石潭、富有街、大畈鎮(zhèn)和黃沙鎮(zhèn)后,10月上旬在黃沙鎮(zhèn)召開大冶中心縣委和紅五縱隊黨委聯(lián)席會議。會議由中心縣委書記吳致民和縱隊黨委書記何長工主持,大冶、陽新、通山、通城、崇陽、咸寧等縣委負責同志參加。會議借鑒毛澤東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jù)地開展武裝斗爭和實行武裝割據(jù)的經(jīng)驗,確定鄂東南赤區(qū)的中心任務是:積極發(fā)動武裝斗爭,消滅本地反動武裝,開展建立新的革命根據(jù)地,擴大紅軍主力部隊,發(fā)展農(nóng)民自衛(wèi)武裝,以造成一個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的新局面。
1930年1月20日,紅五縱隊用一部分兵力發(fā)動了攻打陽新縣城戰(zhàn)役,另一部分兵力組成多個突擊隊,在當?shù)爻嘈l(wèi)隊和人民群眾的配下,分途向粵漢鐵路一帶出擊。2月2日,紅五縱隊一部從汀泗橋到達白霓橋,將當?shù)乇Pl(wèi)團40余人繳械后,留下第三支隊特務隊、教導隊駐守白霓橋,第一、二支隊向崇陽縣城進發(fā),于下午3時許攻占崇陽縣城,斃敵10余人,繳獲2萬余元(銀圓)及大批糧食物資,在縣城分配給貧苦民眾。3天后部隊離開崇陽回襲咸寧。這次斗爭擊潰、繳獲了地主武裝和大批糧食物資,人民群眾普遍獲得了實際的利益,每家每戶分得了一些糧食和物資。到年關的時候,沒有地主豪紳上門逼稅逼債,真正過了一個“太平年”。
(三)紅軍三占崇陽縣城
1930年4月,彭德懷率領紅五軍第四縱隊從井岡山返回。此時紅五軍第一、二、三縱隊已奉令改編為紅六軍,黃公略任軍長。5月,紅五軍第四縱隊直奔陽新,連續(xù)發(fā)起了對陽新、大冶縣城的戰(zhàn)斗,打出了軍威。鄂東南各縣黨組織也有了很大的恢復和發(fā)展。據(jù)此,湘鄂贛省委根據(jù)中央在上海召開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的精神,批準撤銷中共大冶、黃梅、蒲圻3個中心縣委,恢復鄂東南各縣縣委,并成立中共鄂東、鄂南等特委,吳致民、龍叢啟分別任書記。自此,鄂南秋收暴動點燃的星星之火與彭德懷領導的紅軍在鄂東南播下的火種匯成一炬,形成燎原之勢。其時,紅五軍第四縱隊已發(fā)展到9000余人,紅五縱隊已發(fā)展到8000余人。鄂東南成為湘鄂贛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6月初,根據(jù)中央在上海召開的全國紅軍代表會議決定和第103號通知,紅五軍在大冶劉仁八召開軍委擴大會議,將紅五縱隊擴編為紅八軍,軍長李燦,政委何長工;組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軍團(簡稱“紅三軍團”),轄紅五軍和紅八軍,彭德懷任總指揮,黃公略任副總指揮,滕代遠任政治委員,鄧萍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并成立中共紅軍第三軍團前敵委員會,彭德懷任書記。紅三軍團在連續(xù)攻克大冶、通山縣城,懲辦了一批大地主、大土豪,收取了大量軍費和擴充部分兵員后,制訂了“主力撤離鄂東南,奪取岳州”的行動方案。同時,還作出了抽調(diào)部分兵力,順路攻占崇陽縣城的計劃。
6月下旬,紅三軍團主力部隊在通山、崇陽一帶集結。其先頭部隊紅八軍首先到達崇陽東堡,分兵消滅了肖家市、冷水港一帶的地主武裝。接著,紅八軍、紅五軍會合于白霓橋,并派紅五軍一縱一連連長李才校率一連先頭部隊進逼崇陽縣城,當晚宿營于縣城南河對岸的茅棚街。派秋收暴動中榮獲一等功的共產(chǎn)黨員高枧甘泉人王豪杰入縣城偵察,不幸被保衛(wèi)團逮捕入獄。縣城保衛(wèi)團得知紅軍進入縣境,十分恐懼,倉皇加固工事,妄想閉城死守。6月24日凌晨,李才校率隊渡河,見城門緊閉,城墻厚實,不易強攻,則令戰(zhàn)士到附近村莊搬來稻草、竹枝,堆積于東門城邊的王爺?shù)睿藮|風點火焚燒。剎時,王爺?shù)盍已鏉L滾,青煙籠罩全城,守敵龜縮城墻下。紅軍官兵冒著濃煙大火,砸開城門,沖入城內(nèi)。戰(zhàn)斗僅一個多小時,擊潰守城保衛(wèi)團,守敵紛紛棄城逃竄;繳獲長、短槍40余支和部分軍用物資,唯有連長李才校在沖入城門后中彈犧牲。
紅軍大部隊進城后,書寫標語,宣傳紅軍是老百姓的軍隊,很快恢復了城內(nèi)秩序。24日中午,軍團司令部、政治部機關進駐城內(nèi),彭德懷和司令部駐扎在協(xié)昌福商店,政治部駐扎在德盛燮商號。根據(jù)縣委提供的情況,紅三軍團懲治了在縣城的劣紳,向商務會籌集了款項,沒收了國民黨縣政府和大商戶的部分財物,并在學前場召開群眾大會,將沒收的物資分給部分進城的貧苦農(nóng)民,號召工農(nóng)團結起來,奪取革命勝利。部隊在崇陽縣城休整一天后,其主力部隊由地下交通員鄭華秋帶路,經(jīng)桂花泉入蒲圻羊樓洞(現(xiàn)趙李橋鎮(zhèn))。離城時,群眾戀戀不舍,敲鑼打鼓歡送,城西屠商謝普引吭高歌:
打開大門迎紅軍,劫富濟貧為窮人,
苛捐雜稅都沒有,不派捐來不擾民。
紅三軍團主力部隊離開后,后續(xù)部隊在崇陽停留了幾天,中共崇陽縣委組織群眾為紅軍送柴送菜,洗衣補裳,擁軍氣氛十分熱烈,不少青年踴躍報名參加紅軍。有的父母送子參軍,有的妻子送丈夫參軍,有的兄弟爭著參軍。因報名的人太多,部隊動員一些年齡小、家里缺勞力的留下,只接收30多人入伍。但在部隊離城后,仍有青山大眼泉的趙國泰、白霓咀上殷家的殷承禎和白霓堰下章家的張襄國④等青年偷偷追趕部隊,步行到羊樓洞,經(jīng)再三請求部隊領導才被接收入伍。經(jīng)過血與火的鍛煉,后成長為軍隊將領。
紅三軍團全部離崇后,國民黨崇陽縣長歐陽洪烈重操屠刀,誣陷東門瓦渣墩外縣小商販劉宏啟及西門貧民程毛一為紅軍通風報信,犯有趁火搶劫之罪,將他們綁赴刑場槍決示眾,以泄其憤。臨刑時,執(zhí)行槍決的國民黨士兵良心未泯,鳴槍未中要害,劉、程二人佯死逃匿。后被歐陽洪烈知情,重擒歸案,終遭屠戮。
紅軍三占崇陽縣城,沉重打擊了崇陽縣的反動武裝,擴大了紅軍的影響,壯大了紅軍主力,為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局面的形成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①《滕代遠同志向湖南省委的報告》,1929年1月10日,《修水革命歷史文獻資料集》,第41、45頁。
②《星火燎原》第1卷第1集(下),《何長工回憶錄》。
③《湘鄂贛邊特委報告》,1929年12月21日,《修水革命歷史文獻資料集》,第120頁。
④ 張襄國本姓章,參加紅軍后改姓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