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雋水,在崇陽大地蜿蜒流淌。雋水河畔肖嶺大橋旁,坐落著一所新建設的現(xiàn)代化學校——肖嶺中學。2024年,教育部公布全國模范教師表彰對象,全市僅有2人,其中一位就來自這里。他就是現(xiàn)年53歲的黃志。
黃志從教31年,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教書大半輩子就做一件事,把學生教育好”。他獲得過“市級骨干教師”“湖北省特級教師”“湖北省農(nóng)村骨干教師”等多項榮譽,從青春年華到知天命之年,黃志將人生最美好的時光留在肖嶺鄉(xiāng),在三尺講臺上教書育人,用心澆灌鄉(xiāng)村教育,為鄉(xiāng)村孩子撐起夢想的一片天。
薪火傳承:“我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
肖嶺鄉(xiāng)地處崇陽縣西南邊緣,距離縣城約1個小時車程。31年前,黃志從咸寧師范專科學校化學系畢業(yè)后,來到了肖嶺中學,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這所鄉(xiāng)村中學,一待就是31年。
從大山走出來,又走回去。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選擇,尤其是當時的肖嶺中學,連教師住房都沒有,3、4名老師擠在一間出租房,條件十分簡陋。親友勸他,反正是教書,到縣城也是教。但在執(zhí)拗的黃志看來,農(nóng)村教育才是他內(nèi)心教師夢的啟航。“我也來自農(nóng)村,當初求學的艱辛,歷歷在目。”
黃志的執(zhí)拗源于共情,但更多的還是來自他的恩師宋備良。少年時的黃志,家離學校很遠,往返都需騎自行車,一次上學途中,黃志的腳不慎卷進了車鏈里,腳踝骨嚴重受傷。 害怕給家庭造成負擔的黃志瞞著家里人,連續(xù)幾天一瘸一拐地上學,細心的宋備良老師發(fā)現(xiàn)后,背起黃志就往鎮(zhèn)衛(wèi)生院跑,卷起褲腿,傷口已經(jīng)嚴重化膿感染,宋備良不僅為黃志墊付了藥費,還承擔了傷痛期間黃志的上學接送。“我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恩師宋備良的話語,在黃志的心底扎根發(fā)芽。
黃志教過的學生小鄒,調皮、鬼點子多,有一次嚴重違反了課堂紀律,受到任課老師的嚴厲批評和同學們的哄堂嘲笑。一怒之下,小鄒跑回家中,把自己鎖進閣樓,跟父母親說退學不讀了,并揚言誰再讓他讀書他就從閣樓跳下來。得知消息后的黃志火速騎車趕往鄒沐家中,開始小鄒根本不愿意見黃志。面對“閉門羹”,黃志沒有放棄。他從自己的經(jīng)歷講到讀書學習文化的重要,再到外面的廣闊世界,連續(xù)多天,在答應“班會課上當我一天爸爸”的要求下,黃志成功將小鄒帶回了學校。
從那以后,黃志利用每次上學的時間,跟他談生活、談學習,教他做人的道理,針對小鄒成績落后的問題,黃志經(jīng)常利用放學后的時間輔導他。就這樣,小鄒的陋習少了,成績也慢慢提高了。好些年后,已在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寧德分公司走上領導崗位的小鄒回到家鄉(xiāng),再一次叫了黃志“爸爸”,并動情的感慨,沒有黃志爸爸,現(xiàn)在的他,可能就是社會上的一個“混混”了。
曾經(jīng)有人問黃志,花這么多時間和心思去幫一個問題學生值得嗎?“值得!”黃志說,看到迷途中的孩子就想去拉他一把,這就像是一個老師的本能,也是一種薪火傳承,“我的學生,一個也不能少。”
春蠶吐絲:“全部都是我的孩子”
幾十年如一日的校園生活,黃志相信“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肖嶺鄉(xiāng)是邊遠鄉(xiāng)鎮(zhèn),當?shù)睾芏嗳诉x擇外出務工,留守兒童比較多。在肖嶺中學,幾乎每個班上都有留守學生。黃志對于這樣的孩子總是格外關注,也傾注了更多心血。
學生小王,父母離異,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小王跟隨叔叔一家生活。由于他的家離學校較遠,每逢刮風下雨放假,他干脆不回家,餓著肚子在校園附近溜達。了解這一情況后,黃志很心疼,開始留意起小王。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小王在生活上、學習上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衣服臟了也不知道換洗。黃志看到后,時常提醒他要勤洗澡、換洗衣服。學習方面,小王也經(jīng)常缺少各種文具,黃志就把給他買文具當成了自己的事。一段時間相處下來,小王的學習生活有了明顯的改善,還總喜歡黏著黃志。同事跟他開玩笑說,黃老師又多了個兒子。
黃志有個習慣:每天上班早點到,下班晚點走。這個習慣讓他注意到了許多和小王一樣容易被忽略的學生。看到這些學生,黃志就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學校感受到關愛與溫暖。
除了在生活上關愛留守學生,黃志還主動在學業(yè)上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幫助。在課后休息時間,黃志主動幫學生輔導功課;遇到家庭困難的學生,他買衣買物,出錢出力,盡己所能給予幫助。
多年來,許多學生不僅把黃志當成老師,也將他當成了自己的引路人。2024年春節(jié)回鄉(xiāng)探親的學生小萬找到黃志,想捐錢給母校,獎勵品學兼優(yōu)、家庭貧困、刻苦上進的同學。在黃志的精心組織下,很快成立了肖嶺中學95屆校友助學基金,每期6萬元,每3年捐一次,幫助更多的貧困學子圓夢成才。
從教31年來,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黃志每學期家訪至少2次,騎車、步行的軌跡遍布肖嶺鄉(xiāng)。對于一心撲在工作上的黃志來說,每周五天、每天8小時制的工作時間有點少。愛人經(jīng)常打趣地跟他說:“別人的孩子當個寶,自己的孩子當根草。”黃志對此總是淡然一笑。“我的學生,全部都是我的孩子。”
甘為人梯:“上學生最喜歡的課”
“每當我走上三尺講臺,看著同學們求知若渴的眼神,我就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課上好,把學生教好,既然選擇這份職業(yè),就有義務把心中的道理、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讓他們掌握基本的知識技能,讓他們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辦法。”黃志說。
做學生最喜歡的老師,上學生最喜歡的課,是黃志一直以來追求的目標。
走上教師崗位后,黃志一直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原咸寧師范專科學校化學系畢業(yè)后,他又通過學習取得湖北科技學院化學專業(yè)本科文憑。
化學學科特殊的性質致使有些學生對其帶有先天的“偏見”,針對這一學情,他思考著:如何才能將課堂變得有趣,讓學生的偏見得以消除呢?
一切從備課開始:黃志認為,上好一堂課,老師要有“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碗水”。所以,要做到講課時自信自如、游刃有余,需要付出10倍甚至20倍的時間來準備。為了提升教學能力,黃志經(jīng)常用手機或電腦看名師課堂,琢磨教學方法,為了一句教學用語、一個教態(tài)、一個教學片段反復操練。為了讓學生們深刻地記住水的電解知識,黃志將負極相連生成的氫氣諧音成“父親”,并說,記住了“父親”也就記住了“正氧”。
其次是動手,作為化學老師,黃志十分重視化學課程中的實驗。在他看來,中學化學實驗的相關題目對于學生們來說,如果沒有親自操練過,就少了很多具體的體驗,在考試時也會陷入空想。為此,黃志將化學課本上的每一個實驗都為學生操作一番,有時只是課后思考中的擴展實驗,他也會找來材料操作。在大量的實操之后,黃志會將這些實驗分類,有一些特別重要的實驗他會在實驗室?guī)е蠹乙徊讲阶觯幸恍┖唵巍]有安全隱患的實驗他就把實驗材料備齊,放在教室,供學生們課余親手操作。
工作之余,黃志積極探索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做農(nóng)村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的先行者。他把平時的所教、所學、所思積累下來,撰寫成論文或案例等,先后發(fā)表在《咸寧教育》《學習周報》《試題與研究》《中學課程輔導》《華夏教師》《新課程教學》等國家、省、市級刊物上。
同時,他會把自己的所學所悟記錄下來,與同事分享,做好“傳、幫、帶”的工作,在鄉(xiāng)村教育土壤中培育更多燦爛“花朵”。他幫助過的青年教師楊正帆如今已是全縣兼職化學教研員、盧瑋榮獲全市化學競賽一等獎……他參與的送課活動得到許多學校和老師的好評。
“我教書大半輩子,就做一件事,把學生教育好。”年逾五十,黃志的一頭黑發(fā)已染上了白霜,但他對教育事業(yè)的忠誠與熱愛卻讓他激情滿滿。在獲得諸多榮譽后,他本早就可以選擇進城,選擇更優(yōu)渥的教學環(huán)境,可他還是那句話,此生何求?扎根基層為師,淡泊明志;堅守初心為人,寧靜致遠 !
(全媒體記者:陶然 ?通訊員:何業(yè)勤 ?編輯:熊哲 ?編審:熊曉輝)